张礼龙,出生于1953年1月,上海人,开元ky7818老版本退休教师、教授,原英语语言文学系主任,现为外文学院退休教工党支部书记。1989年美国俄勒冈州威拉米特大学公派访问学者,曾任波兰佛罗茨瓦夫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,长期从事厦大与海外孔子学院的交流共建工作,贡献卓著。精通英美诗歌、文学,矢志教书育人,编著有《20世纪英美诗歌导读》,广受全国高校师生采纳喜爱。
2019年5月29日,厦门绵长雨季里难得的晴天,一如张礼龙教授第一次来到开元ky7818老版本的时候,阳光明媚,凤凰花花开如火。在外文学院青年学子的热切期盼下,年过花甲的张礼龙教授再一次回到承载着他40多年珍贵记忆的外文学院,与同学们分享他那段如凤凰花般激情燃烧的岁月。窗外的阳光洒进教室,照在他热情洋溢的脸庞上,将同学们带回了教授的青春时代。
昼耕夜诵育桃李
1953年,正值新中国与苦难贫困作斗争的日子。这一年,张礼龙教授出生在上海一个普通工人家庭。和每一个出生在那个时期的人一样,张教授从小就过着物资贫乏、紧衣缩食的日子,扛着生活的重担,抵着学习的艰辛。十年“文革”动荡导致学校教育瘫痪,年幼的他便开始了自学的道路。他利用自己的零用钱自制矿石半导体收音机,收集所能获得的一切资源,在学校停课阶段坚持学习。1972年,高等教育逐渐复苏,张教授有幸被选拔成为了第一批工农兵大学生之一。擅长理科的他当初被安排到安徽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就读,但因为年龄和文化基础问题又被分配到了开元ky7818老版本外文系。对此,张教授却说:“我当时想,只要能读书,哪怕到煤矿,到任何地方都可以。能到一个重点大学来读书也是我的运气。”凭着这种不屈不挠、勤奋治学的精神,张礼龙教授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活。
对于英语,张礼龙教授几乎是从零基础开始学习。为了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,他把图书馆能借到、能看懂的书,甚至一些理科、医科的英语教材,都借来由浅入深地阅读。偶尔遇到一些外国对话教材,他更是如获至宝,用磁带录音机反复精听。即使是在成为教师之后,张礼龙教授也是抓紧点滴时间,边教学边学习。他还经常教导学生要懂得有所取舍。对于超出自己能力水平的材料,听不懂就不要听、看不懂就不要看,要围绕自己的能力范围,步步为营,循序渐进。正是这种善于反思、稳扎稳打的学习态度,让学生们少走了许多弯路。同时,张教授还十分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,他认为,优秀人才不仅要德才兼备,更要具有奉献精神和家国情怀,以学习为重,以家国为大。正是这样的价值观铸就了张教授能屈能伸、敢于吃苦、勉于治学的优良品质,谱写了教授一生与时代共进步,与祖国共成长的励志篇章。
张礼龙在厦大授课
勤干苦练心向党
1969年,仅在中学读了半年书的张教授被送到了江西农村插队落户,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。因为他的户口完全转到农村,几个知识青年便在生产队里组成了一个家,16岁的张教授就在这样的环境下,过起了起早贪黑,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。凭借着丰富的知识积淀,张教授很快被选拔为毛泽东思想的宣传队员,挨家挨户为父老乡亲讲解毛泽东思想,毛泽东思想也因此在教授的心中深深扎下了根。18岁刚过,张教授便提交了入党申请书,他说:“共产党是领导我们国家的核心力量。如果想要自己得到更好的发展,就应该加入共产党。”与国同在,与党共进,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张教授承担起了组织中的各项职务,帮助生产队发展党员,负责基础的考核工作,并开始给村民们做思想工作,一边通过实际行动解决村民们的困难,一边通过讲学增强大家的责任意识、义务意识,有效地夯实了国家的群众基础。升入大学后,即使学习任务繁重,教授也依然保持着为党的建设事业奉献的热情。他被推选为班长后,主动承担起班内大小事务,与同学们一起建设集体,开拓进取。他认为做工作就不能计较个人得失,该做的就做。责任已上膛,理想已启航,在青春激昂的岁月里,他将一腔热勇注入祖国的发展事业,以无悔的奉献阐释了爱党、敬党、为党的韶华诗篇。
张礼龙在家中书房
承平盛世赞河山
对于生活在祖国深刻发展变化时期的张教授而言,从外出求学到现在,改革开放这一大地惊雷带来的影响至今仍历历在目。第一次出国,见到国外的高速公路、汽车、长途电话,他感到十分吃惊:与当时经济发展缓慢、住房紧张、交通条件简陋的中国相比,美国就是“尽善尽美”的国家了。而改革开放到现在,张礼龙教授感叹道,虽然我国在政治体制和经济社会发展上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,但我们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不论与我国历史上任何一个阶段相比,还是跟现在任何一个国家相比,今天的中国都可谓是“史无前例,独一无二”。我们的生活与世界一流已经相距不远了。中国的发展巨变为这一代人带来了幸福的生活、明媚的未来,更把爱国之情、报国之志深深地埋在了他们的心中。谈起祖国未来的发展,张教授充满了信心,他说:“西方有些国家要修一条高速公路,建一个机场,那是很难的,要一家一家签字授权,如果碰上几个钉子户就更难了,因为那些国家实行的是私有制。私有制下盛行的就是个人主义理念,民众没有中国文化里‘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’的概念。民众如果懂得稍微忍让,能为国家的大局着想,这就是为国家做出了贡献,同时自己也会得到回报。外国人不懂这一点,他就不会这样做。所以我觉得,只要我们中国人民团结一心、百折不挠、自信自强,我们国家就可以跟任何国家较量,再也不用害怕西方某个国家的威胁了。”在与祖国同舟共济的道路上,他不曾犹豫,不曾放弃;如今,在祖国繁荣富强的未来里,他不曾自诩,不曾缺席。如同向阳而开的凤凰花,扎根奋斗的土壤,一身清香晕染了祖国的绽放。
张礼龙在美国威拉米特大学(WillamitteUniversity)教授中国文化课
张礼龙在孔子学院教授汉语
时代为帆,奋斗为桨。不忘初心,砥砺前行是他的信仰;脚踏实地,不屈不挠是他的准则;诚实正直,家国情怀是他的操守。这些刻在张礼龙教授骨子里的宝贵品质不但铸就了他一生的辉煌,更传达着他对新一代的期望与祝福。回望我们这个时代,实现中国梦的理想已扬帆起航,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愿景正乘风破浪。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应当坚定文化自觉,树立文化自信,矢志文化创新,在平日的工作学习之中筑造青年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,提升自身语言专业优势,培养国际化视野,孕育博大胸怀,在“一带一路”这个新时代背景下,肩负起文化桥梁的责任,向世界弘扬中国民族精神、民族风格与民族气派。教授的背影渐渐远去,而凤凰花依旧如火炽烈,正如教授那颗炽热的爱国之心,永远鞭策着外文学子砥砺前行,以报国之行践报国之志!
(外文学院宣传中心 文/刘凤祺 、魏博阳、高凌雪、徐隽墨 图/吴宇珂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)